在北京,劳动争议调解已渐成处理劳动争议、劳资纠纷的首选方式。大量的劳动争议在进入仲裁程序前就已得到妥善解决,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。而那些劳动争议调解员,也成为了离职工最近的维权团队,经过实践的验证,“工会买服务,律师助维权”的方式已经得到了认可,昨天,记者一行采访到了这些忙忙碌碌的“最基层律师”。
在朝阳区劳动争议调解中心,记者见到了几位每天奔波于职工维权的劳动争议调解员,他们的身份属于双重兼职,既是调解员又是律师。他们不用像律师一样正襟危坐,但是却又要每天跟着职工忙活“琐事”。调解中心的大厅,每天都是熙熙攘攘的,听调解员说,这些需要调解的职工大部分是关于合同与工资的问题。如果前期双方调解成功,那么在劳动争议仲裁之前就可以化解了。
跟着调解员,记者感受到了调解工作的不易。小张是某企业的职工,因为企业不给上保险而来到调解中心,还没与调解员细谈,小张的语气就明显激动了起来。调解员无奈,只得先行安抚小张的情绪,并且告诉他:“企业为职工上保险是劳动法明文规定的,法律在咱们这边,等明天我跟着你去找企业谈”。经过半个小时的劝解,小张终于冷静了下来,并且欣然接受了调解员的“支招”,高兴地对记者说:“没想到这些律师真哥们儿,办事公正,句句都在理上。”
听调解员说,很多职工都不了解劳动争议调解中心的业务范围,经常有人寻求家庭房产纠纷、离婚财产纠纷的法律帮助,虽然对不上口,但是他们还是能解答的就解答,“谁让我们离职工最近呢”。
调解员小李,抱着厚厚的一摞资料正准备出门,手里的东西都是某企业职工的资料,他正要去帮职工谈一些保险的问题。出了调解中心,小李要走到一站地外的公共汽车站,倒三趟车才能到达目的地。小李笑着对记者说:“据我估算,等回来就该下班了。”
从万人艳羡的律师行业“跳槽”到风风火火的劳动争议调解员,记者看不到他们有任何的无奈,反而是感到他们身上散发的工作热情。小李对记者说:“当调解员,我们能够得到最大的业务锻炼,而且案件调解成功的成就感让人‘上瘾’。”